“一个民族,只有继承传统文化,才能繁荣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一个国家文化创新的根基。国学,历经时间长河的沉淀,于个人于国家于民族,不管是在在遥远的古代亦或是在可见的将来,都发挥着其积极的作用与意义。可以畅想未来的是,中国,一个个人修养高,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国家,由于国学的滋养与熏陶,怎能不兴盛强大?让我们在学习国学之中,迎来崭新的中华盛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宏伟历史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一段足够长的历史,才能沉淀出像“六艺五术”、诸子百家之说这样的文明精华,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国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博大精深是恰当。弘扬国学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洛阳孟子国学大师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就应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无锡孔子国学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脉相承,打造国学精神。
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为主干,又分成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支脉。一言以蔽之,曰“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这突出表现在儒、释、道三家学问,既鼎足而立,各有不同的探究领域、表达方法和理论特征,又互相渗透、互相吸收相辅相成,共存并进。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座右铭;道家说:“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究其根本,都离不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方面。故南宋孝宗提出“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后又有所谓“强者尊儒,智者信道,慧者尚佛”之说。倡导国学意义宏远,势在必行。一个民族若想屹立于世界民族强林,就必须有自己的一脉文化。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中国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
国学,如夜空中的一颗明星,照亮整片大地;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滋养一方生灵;如春夜里的一阵细雨,滋润世间万物。我能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能体会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能体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峥峥傲骨;能体会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洁身自好;能体会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心;能体会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独寂寞……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国学之美,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徐州释家国学大师
国学智慧指导人生行为。洛阳孟子国学大师
“国学”的概念在20世纪初被我国学者提出,其原本的意义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在此后的文化论述中,国学渐渐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首的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不仅包括其物质形态,更是指一种观念、一种价值取向。它就像是基因一样长久的保留在民族意识深处,决定每一个人认知世界、观察世界、把握世界。国学能够在沉寂百年之后得以复兴,也足以证明这一点。“国学热”反映出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其实与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和精神困扰密切相关。当下的国学热可以被看作是在当下中国在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三者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张力下进入人的现代化与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是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我国文化具有本土意识的表现形态。洛阳孟子国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