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线载波通信G3-PLC在用电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我国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管理,目前普遍建立在电力负荷监控系统上,即在原系统上增加抄表功能。众所周知,用户要用电必须用电线把电引到使用电力的地方,这样只要是电力用户,电力部门就与用户之间有一条通道,若把用户比做树叶,供电部门比做树干、树支的话,电力线网络结构为“树形结构”,电力部门在树干上(主网)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通信。而充分利用这条通道,使树支层(配网)建立供电企业与用户之间的通道,是一项很有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的工作。而电力载波技术就是依靠电力线进行通讯传输的一种方式,其与用电信息管理结合较为理想。联芯通电力线载波通信G3-PLC的产品优势是什么?工业监控电力线载波通信G3-PLC基本原理
电力线载波通信G3-PLC的通讯信号跟那些因素有关呢?1、配电变压器对电力载波信号有阻隔作用,所以电力载波信号只能在一个配电变压器区域范围内传送;2、三相电力线间有很大信号损失(10dB-30dB)。通讯距离很近时,不同相间可能会收到信号。一般电力载波信号只能在单相电力线上传输。3、不同信号藕合方式对电力载波信号损失不同,藕合方式有线-地藕合和线-中线藕合。线-地藕合方式与线-中线藕合方式相比,电力载波信号少损失十几dB,但线-地藕合方式不是所有地区电力系统都适用;江苏G3-PLC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大约多少钱物联网领域已成为电力线载波通信的重要应用领域,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
电力线载波通信G3-PLC在“四表集抄”的应用:所谓“四表”,即水表、电表、气表与热力表,象征家庭居民用户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四种能源;所谓“四表集抄”,就是实现对上述四种能源计量表进行集中抄表等信息采集,目的是减少各能源公司分散管理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提高用户服务水平。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将有效提高电力公司、水务公司、燃气公司以及热力公司的能源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运营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使居民家庭用户在水、电、气、热等能源使用消费上享受到更加安全、公平和智慧化的服务。
G3-PLC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电网、智能计量、智能家电和工业物联网。联芯通是G3-PLC双模规范的制定者;也是联盟互联互通插拔大会的发起者和制定者。G3-PLC联盟成立于2011年,旨在将G3-PLC技术标准化并推广至全球,主要应用于智能计量、智能电网、智能家电和工业应用。G3-PLC联盟目前已有100多家会员,所有会员都是智能电网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包括公用事业公司、设备和半导体制造商,系统集成商,IT供货商以及汽车和工业公司。VC6312是一款单芯片PLC连网MCU,专为智能电网和工业物联网应用而设计。它集成了大电流PLC线路驱动器、高性能PLC收发器、一个32-bitARMCortex-M4MCU、嵌入式flash内存、一个10/100以太网MAC和多个接口。其中VC6312支持G3-PLC和IEEE1901.2,用于智慧电网和其他工业物联网应用。VC6312解决方案经过优化,可在嘈杂的电网环境中提供强健的AMI网络连接和先进的通信效能。电力线载波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应用非常普遍,涵盖了白色家电、黑色家电远程和本地的交互控制。
电力线载波通信G3-PLC可以应用于物联网:将电力线通信(PLC)应用于物联网也并非易事。低压电力线的拓扑结构和物理特性都与传统通信传输介质不同,是在已加载工频电力信号的通路上传输高速数据信息,因此带来了工作环境恶劣、噪声干扰严重以及时变性大等问题;同时,信号很容易产生反射、驻波和谐振等现象,令信号的衰减特性极其复杂,造成PLC信道具有很强的频率选择性。而电力线载波通信G3-PLC可以根据频率选择特性确定较佳信号传输频率,并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分析获得电力线的信道特性,针对这些特征设计有效的抗噪声技术和防衰减技术,大幅地提高了电力线的通信性能,实现高速、可靠、实时的长距离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G3-PLC的基础功能是使得在电力线上的用电器能够实现双向通信。武汉智能建筑G3-PLC电力系统通信芯片
G3-PLC联盟目前已有100多家会员,所有会员都是智能电网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工业监控电力线载波通信G3-PLC基本原理
电力线载波通信G3-PLC可以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家居与工业控制领域。例如,电力线载波通信可用于智慧路灯以实现实时控制、故障监测和节能控制,可用于智慧家居以实现网上控制和互联,可用于智能化小区对高层楼宇用电、小区公共照明等进行远程智能化管理,还可以用于光伏能源接入进行分布式光伏发电逆变控制和管理等,此外,电力线载波通信也可应用于停车场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显示系统、安全防盗及消防报警系统等。目前,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发展,物联网领域已成为电力线载波通信的重要应用领域,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有望在未来成为电力线载波通信应用的另一个爆发点。工业监控电力线载波通信G3-PLC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