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组织对红外光的吸收弱,对可见光吸收强。类似的,平时用手电筒照射手指,会看到手通透红亮,也是由于生物组织对长波长的红光吸收少。2.生物组织对红外光的散射弱。因为瑞利散射的强度反比于波长λ的四次方。类似的,早晨的太阳非常红,也就是因为长波长的红光穿透力更强。这两点共同导致长波长的红外光比可见光对生物组织的穿透能力强。与单光子显微镜(如共聚焦显微镜)相比,双光子显微镜可以使用约二倍波长的激光去激发荧光团。长波长光束散射程度低(RayleighScattering),所以穿透能力强。双光子显微镜是结合了双光子技术和扫描共聚显微镜的一种新型荧光显微镜。激光双光子显微镜成像原理是什么
第二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FHIRM-TPM2.0,其成像视野是该团队于2017年发布的代微型化显微镜的7.8倍,同时具备三维成像能力,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运动行为中大脑三维区域内上千个神经元清晰稳定的动态功能图像,并且实现了针对同一批神经元长达一个月的追踪记录。在一批“早鸟项目”中,该系统已被多个研究组应用于不同的模式动物和行为范式,如小鼠的社交新颖性识别、斑胸草雀受调控后大脑特定神经元变化、新型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探针的传导适应性分析以及猕猴三脑区成像等多项研究。美国荧光双光子显微镜分辨率双光子显微镜的性能得到不断地优化,结合它的特点,大致可以分成深和活两个方面的提升。
双光子技术在医学诊断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这方面没有标准和体系,需要系统的医学研究和庞大的医学数据支撑。通过基于多光子成像技术研究细胞结构、生化成分、微环境、组织形态、代谢功能的影响信息,可以发现与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疾病的诊断和特征的关系。共同探索生理病理基础和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筛选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疑难疾病的识别、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建立全新完整的多光子细胞诊断数据库,明确不同疾病的多光子临床检测设备产品标准。在讨论环节,来自病理科、呼吸中心、心内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研究所的多位医生和科研人员结合各自的工作领域,与王爱民副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毛发中心杨顶权主任拟再次邀请王爱民副教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此次学术交流,病理学系和研究所分别与王爱民副教授课题组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随着技术的发展,双光子显微镜的性能得到不断地优化,结合它的特点,大致可以分成深和活两个方面的提升。要想让激发激光进入更深的层面,大致可从两个方面入手,装置优化与标本改造。关于装置优化,我们可以把激光束变得更细,使能量更加集中,就能让激光穿透更深。关于标本,其中影响光传播的主要是物质吸收和散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样本进行透明化处理。一种方法是运用某种物质将标本浸泡,使其中的物质(主要是脂质)被破坏或溶解。另一种方法是运用电泳将脂质电解,让标本的“透明度”提高。双光子显微镜是新型的荧光显微镜,其原理大致是这样的;
配合了双光子激发技术,激光共聚扫描显微镜则能更好得发挥功效。那么什么是双光子激发技术呢?在高光子密度的情况下,荧光分子可以同时吸收2个长波长的光子使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经过一个很短的时间后,电子再跃迁回低能级同时放出一个波长为长波长一半的光子(P=h/λ)。利用这个原理,便诞生了双光子激发技术。双光子显微镜使用长波长脉冲激光,通过物镜汇聚,由于双光子激发需要很高的光子密度,而物镜焦点处的光子密度是比较高的,所以只有在焦点处才能发生双光子激发,产生荧光,该点产生的荧光再穿过物镜,被光探头接收,从而达到逐点扫描的效果。双光子显微镜在组织透明化成像中应用;国外bruker双光子显微镜的原理
双光子显微镜角膜成像。激光双光子显微镜成像原理是什么
双光子的来源:飞秒激光的双光子吸收理论早在1931年就由诺贝尔奖获得者MariaGoeppertMayer提出,并在30年后因为激光而得到实验验证,但WinfriedDenk用了近30年才发明了双光子显微镜。要理解双光子的技术挑战和飞秒激光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要理解非线性过程。双光子吸收相当于和频产生的非线性过程,需要极高的电场强度,电场取决于聚焦光斑的大小和激光脉冲宽度。聚焦光斑越小,脉冲宽度越窄,双光子吸收效率越高。对于衍射极限显微镜,聚焦在样品上的光斑大小只与物镜NA和激光波长有关,所以关键变量只有激光脉冲宽度。基于以上分析,能够输出高重复率(100MHz)的超短脉冲(100fs量级)的飞秒激光已经成为双光子显微镜的标准激发光源。这再次显示了双光子显微镜的优势:双光子吸收只能在焦平面形成,而在焦平面之外,由于光强较低,无法激发,所以双光子成像更清晰。激光双光子显微镜成像原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