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工艺比较适合重量小的金属零件。较典型MIM零件重量通常在10~15g左右,少于50克是较具经济价值的,较大不超过300g。MIM工艺比较适合尺寸小的金属零件。较典型MIM零件尺寸是在25mm左右,较大不超过150mm。为什么MIM工艺不适合大尺寸零件呢?这主要是因为MIM零件公差一般为尺寸大小的0.3%~0.5%,尺寸过大,则零件的公差会变大。公差过大,可能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者需要额外的机加工等二次加工工序,增加成本。厚度,MIM零件的典型厚度为1.0~3.0mm。利用MIM技术可生产强度高、高精度的金属零件,代替传统加工难度大的产品。中山黄铜MIM加工
相较于传统金属成型技术(如机加工、精密铸造、传统粉末冶金),MIM具备经济性更高、产品复杂程度更高、材料选择范围更广、产品密度更高、尺寸精度更高、量产能力更灵活、原料利用率更高等七大优势,MIM在特定应用场景(形状复杂程度要求高、材料性能要求高等)快速推广。金属粉末注射成形是传统粉末冶金技术与塑料注射成形技术相结合的高新技术,是小型复杂零部件成型工艺的一场革新。它将适用的技术粉末与粘合剂均匀混合成具有流变性的喂料,在注射机上注射成型,获得的毛坯经脱脂处理后烧结致密化为成品,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后处理。广州3C零件MIM工艺流程MIM工艺结合了注塑和粉末冶金的优势,能够制造出高质量、高密度的金属零件。
技术优势:制品微观组织均匀、密度高、性能好,在压制加工过程中,由于模壁与粉末以及粉末与粉末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压制压力分布不均匀,也就导致了压制毛坯在微观组织上不均匀,这样就会造成压制粉末冶金件在烧结过程中收缩不均匀,因此不得不降低烧结温度以减少这种效应,从而使制品孔隙度大、材料致密性差、密度低,严重影响制品的机械性能。反之,注射成型工艺是一种流体成型工艺,粘接剂的存在保障了粉末的均匀排布,从而可消除毛坯微观组织上的不均匀,进而使烧结制品密度可达到其材料的理论密度。一般情况下,压制产品的密度较高只能达到理论密度的85%。制品的高致密性可使强度增加,韧性加强,延展性、导电导热性得到改善,磁性能提高。
MIM的应用,MIM普遍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电动工具、工业设备以及日常用品中等多个领域。消费电子领域,消费电子产品通常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智能穿戴设备、无人驾驶飞机等。2010年,黑莓手机的标牌外观件采用了 MIM 制程工艺技术,开启了MIM零件在手机上的批量化运用。苹果公司也自2010年开端运用MIM零件,并不时拓展、引导MIM的运用范围,电源接口件、卡托、铰链、摄像头圈、按键等MIM零件在手机上均完成胜利应用。随着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向愈加轻薄化开展,这些产品的中心零部件也将愈加精细化和复杂化。在此背景下,MIM 工艺的应用前景将日益宽广。MIM技术普遍应用于汽车、医疗、电子等行业,生产出的零件具有高精度和复杂形状,满足各种需求。
喂料是指将一定金属粉末和粘结剂在一定的温度下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均匀混合,以得到适合用于注射成形的粉末和粘结剂混合物。均匀喂料的制备是获取高精度粉末注射成形产品的关键,如果喂料混合不均匀,粘结剂将在脱脂过程中产生变形以及烧结收缩不均匀等缺陷,从而增加较终烧结体的尺寸偏差。因此,喂料的制备情况对 MIM 产品的精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现阶段行业内企业的喂料以外部采购为主,定制化喂料制备往往成为其技术发展的短板,未来企业的喂料自主化将成为趋势。在航空航天、消费电子、医疗器械等行业,MIM技术迅速发展并得到普遍应用。广州3C零件MIM工艺流程
MIM技术能够实现金属与非金属的复合成形,为新材料开发提供了新途径。中山黄铜MIM加工
MIM零部件的高密度化是通过高的烧结温度和长的烧结时间来达到的,从而较大程度上提高和改善零件材料的力学性能。该工序的主要:由于颗粒之间孔隙的存在,烧结时坯件会发生收缩,不同的材料在烧结环节收缩率不同,普遍在15%-18%,通过控制烧结时间、温度等参数控制收缩率是主要。烧结工艺对较终制品的金相组织和性能有着很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后处理,MIM工艺下的烧结件精度一般在0.3%。为消除产品在烧结过程中的收缩差异,均质化产品质量,同时,为满足客户对产品更高精度尺寸规格、不同用途或不同表面处理的要求,需要进行必要的后处理,包括整形、CNC、攻牙、喷砂、镭雕、抛光、研磨、清洗、PVD等工序。中山黄铜MIM加工